北纬27°42′,东经99°02′——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叶枝镇,位于维西北部澜沧江东岸,距县城83公里。这里处于“三江并流”的核心区云岭山脉与碧罗雪山山脉之间,澜沧江由南向北纵贯全境。
叶枝镇历史悠久,据考证叶枝即古代的聿赍城。唐德宗贞元十七年(801)吐蕃与南诏交战,聿赍城为吐蕃屯军的五城之一;清顺治十六年(1524)由铎尼、吴三桂、赵布泰率领的清兵,分三路挺进云南;六月丽江木氏土知府归附,清政府仍设丽江军民府。
清康熙七年(1368)云南总管吴三桂将金沙江外照可等地割送给吐蕃,其中包括你那地区的康普及叶枝;清雍正五年(1727)云贵总督鄂尔泰奏准维西设治,归属鹤庆府设通判治理维西厅,其中包括奔子栏、喇普、其宗、为西、阿墩子等五地,康普叶枝属为西地。
(资料图片)
维西厅的设立,标志了这一区域完成了行政上的改土归流。
清雍正八年(1730),澜沧江外怒俅人相率到康普界,鄂尔泰得旨允准怒俅地方111村寨,归由康普女土总禾娘管辖——至此,这一带诞生了第一代女土司。
叶枝镇土司传承三百年
历史上,土千总和土把总等皆为军职,在鄂尔泰实施改土归流后,仍委任当地民族头人以军职,以维护地方治安秩序。维西厅下设土千总2员、土把总5员、土目29员,共36人。其中,康普叶枝地区即设有土千总禾氏、土把总王氏二职;这与奔子栏设有土千总王万年、土把总柏长青一样,在维西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清乾隆十八年(1753),康普女土千总禾娘,伙同头人王芬赴怒俅地方私收陋规,引起清政府不满;禾娘故,康普土千总名缺,并被永远裁革。而其后禾娘女儿阿芝随嫁迁往叶枝,自此至民国时期,叶枝均为王氏土司统治……
“第一代阿芝,生子再锡、恩锡;第二代王再锡,生二子王安、王定;第三代王定,王再锡次子;第四代王朝辅,王安次子;第五代王天爵,王定婿、禾世昌子,生子廷昭;第六代王廷昭,王天爵子,生子王国相,廷昭因功,从把总升迁为千总、守备;第七代王国相,王廷昭子,生子王文政;第八代王文政,王国相子,生子王嘉禄,王嘉福;第九代王嘉禄,王文政子,为末代土司、把总,后被国民政府委任为‘三江副司令’”——这是按《维西县志》及《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概况》记载,叶枝土司的传承谱系。
由这份叶枝土司的传承谱系看,叶枝土司的第一代土司阿芝,是以军职被清朝封为土司的,相当显赫。在三百年的叶枝土司传承中,并非像中原的历代帝王制那样,爵位“传长不传幼,传嫡不传庶”;而是土司可以由女子担任,也可以传位于女婿。
《中华遗产》在 2014年第3期刊发的《最后的土司们》里介绍:20世纪三四十年代,中国的四川、云南、甘肃、青海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,大部分仍被古老的土司家族统治着。但在民国时期,土司数量则急剧减少。此时,中央政府对土司已没有专门的管理;但偶尔有地方当局任用他们,颁以司令之类的委任状。最后的土司依旧管理着过去的土地和人民,但是新的变化也日渐显现。
而在叶枝土司的传承中,末代土司王嘉禄就是被国民政府委任为“三江副司令”,至今牌匾犹在……
4月末,叶枝镇已热。残存的土司署衙外,古树的阴凉下,附近的长者们在树下打牌、闲话,彼此聊着幸福安逸的生活。
铁质界碑协助领土界定
午后的阳光,稍显炽热。
眼前这座衙署已略显破败,近年维修之后,稍有气势;但就眼前的建筑面积而言,无疑比大理、丽江、德宏、临沧、红河等地的土司府逊色不少。
实际上,在极盛时期,这座衙署面积及规模在现存4倍以上,远超云南大多数土司府。
据记载,叶枝土司衙署分南北两套二进大院,坐东向西。南为三坊一照壁一院和三间二层斜楼一幢。北为大门、碉楼、会客厅、公堂、厢房、各为三开间楼四合院,还有黑神殿、经堂、监狱、马厩、后花园等。建筑主次分明,自成院落,门窗格扇做工精巧。
当时,土司府四周筑有高高的围墙,四角建有碉楼。整个建筑总占地50余亩,有大小200间房舍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当初如果没有土司衙署的存在,就没有今天的叶枝镇。
在叶枝土司的传承中,末代土司王嘉禄曾做过一件与国有功的事情——
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),贡山县丙中发生轰动一时的“白哈罗教案”,原北路土千总喃珠因受牵连,被维西厅革职。《中国土司制度》一书记载:“北路喃珠,由工龙土职带练从征粟夷有功,赏给土千总,准其世袭,递传至世禄,世禄传良弼,良弼故,子文翰袭(文翰即喃珠)。喃氏世居康靖地方,管地东至康普白岩山三十里,南至怒江五十里,西至窝路岩桥三十里,北至岩瓦桥七十里。”
喃珠被革职后,叶枝在袭土司王国相因“保教保民有功”,加授菖蒲桶(贡山)土弁,从此叶枝土司兼并了康靖土司,取代了北路土千总对怒俅地区的统治。
1938年,叶枝末代土司王嘉禄,铸造了铁质界碑一批,上铸“北路土司界”字样,派遣维西商人钱国珍秘密送往独龙江等地,在土司辖区进行埋设。1960年,中缅勘界时从地下掘出铁质界碑,为独龙江一带属中国领土提供了依据。
这件事,则足以让王嘉禄名垂青史。
1912年,云南军督府派遣殖边队进驻怒江和独龙江,取消了怒江上游地区的土司制;而叶枝末代土司王嘉禄因功,被民国政府授予“三江副司令”职。
随后,叶枝土司衙署也被改称为“三江副司令府”;其所在地当为现今的北院,西南院当地群众称之为“王家福宅”,王嘉福是王嘉禄的兄弟。一般情况下,土司衙署与土司宅第是合在一起的,因此南院很可能就是土司弟兄所建的宅院。
末代土司参与民族大业
土司制度源于古老的部落制度,后被利用为中原王朝为统治西南而实施的羁縻制度的主要形式。在交通极度不便的古代西南地区,土司制度乃是一种高度有效地化整为零的统治手段。
雍正以前,云南土司拥有高度自治权。
一般情况下,除了中央任命书证明其归属之外,其权力结构已基本等同于“国中之国”。这是中央王朝与边地部落妥协的结果。即便在鄂尔泰改土归流后,云南边远地区的土司统治依然如故。而三江土司,就是其中之一。
所谓三江土司,即其掌管的地区横跨金沙江、澜沧江、怒江。这是一个山高谷深、地形崎岖的多民族地区,藏族、纳西族、白族、傈僳族、怒族、独龙族、彝族、苗族等10余个少数民族群众生存于此。
能够有效管理这样地区的人或家族,必不简单。三江土司衙署最显赫的主人——王嘉禄,正是这样的人物。
王嘉禄在1938年世袭叶枝土司。
此时,王氏家族在300年的发展中,在与当地几个地位显赫一时的大家族的挤压中,已取得优势地位。王氏土司自命来自中原,祖辈受丽江木氏土司府委托管理三江地区,并与和氏家族有姻亲关系,因而被清廷封为“北路土司”,名声、实力均居维西三江境内土司之冠。
而到了王嘉禄时期,王氏家族的势力达到了最高峰。
王嘉禄被云南地方政府先后委任为“江防大队长”“江边总司令”“三江副司令”等职,而本人也颇有三江大老板的豪气和责任。
滇西抗战时期,王嘉禄组织百余人的武装翻山越岭,从怒江南坎进入缅甸参与营救远征军。当时,王嘉禄遇到了55军一支工兵营,准备为兵败野人山的远征军、在澜沧江白济汛永春河吉岔村架桥。王嘉禄自告奋勇担任向导,带路前往勘探架桥修路。
从福贡怒江边利沙底翻云岭山脉到澜沧江,要经过一段长达300米的悬崖。为了开辟前进道路,工兵连队用栗树木搭上石灰岩用火烧,在300米的石灰岩壁上终于修建了一条简易小路,后又到吉岔架设一座简易浮桥。为了彻底解决远征军将士粮食短缺的问题,此后,工兵营的一大批官兵,就在维西等地上门做了女婿。如今的维西白济汛乡吉岔村,当地一些年龄在90岁以上的老人,就有一些曾参加过当时的战斗,还可以清晰地讲述那段历史……
至此,这个显赫了三百年的王氏家族,逐渐湮灭在芸芸众生之中。唯有眼前残存的土司署衙遗址,在三江艳阳照耀下,还能让寻访者怀古思幽时,不时发出几声唏嘘。(文/张密 赵嘉 张智翔 图/维西县委宣传部)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起点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