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众网· 海报新闻记者 武红鹏 德州报道
广邀八方宾朋,共響乡村振兴德州盛果,分享乡村振兴德州经验,打造乡村振兴德州样板。在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”中率先突破这件事情上,德州是有底气的。
【资料图】
农业兴则国家兴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。2018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,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。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,把农业结构调活调优,把农民增收夯实夯牢,把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,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。
近年来,德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锚定建设中国北方现代农业强市目标,统筹推进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“五个振兴”,在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”中率先突破,一路风雨兼程,把“蓝图规划”变为“现实画卷”,绘就了一幅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:“吨半粮”生产能力建设成绩斐然,“双镇百村”建设持续深化,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引领振兴,农民获得感、幸福感不断提升,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。
产业振兴,拓宽富民强村新路径
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,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。德州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和四季分明、气候适宜等特点,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改造升级。如在着力塑造特色产业方面,推动乐陵小枣、夏津桑葚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;在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方面,打造中国(德州)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,建设中国北方“食谷”、全国重要预制菜基地,创建食品名城,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德州样板;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方面,休闲农业、体验农业、创意农业、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竞相涌现……
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真抓实干,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,全力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。近年来,德州通过加快实施乡村产业集聚发展计划、鼓励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等方式,持续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,把建设“食品名市”作为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“加速器”,率先提出要在德州打造“农食融合”全产业链新模式,加速调整优化农村产业布局,拉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,实现产业富民、产业兴市和乡村全面振兴,朝着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。
此外,德州还积极打造现代农业园区、农村物流配送中心等农业基础设施,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系统,以促进新型乡村建设。
组织振兴,建强支部引领强堡垒
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条件。在德州乐陵市杨安镇,有一个全国文明村——堤北董村,这是当地创新建设“1+153”乡村治理体系,探索推行自治、法治、德治全面发展乡村治理新模式,实现以组织融合带动服务融合、事务融合、产业融合的最好体现。“1”是党建引领,“153”是在村内制定1份村规民约,成立“村民议事会、红白理事会、乡贤参事会、道德委员会、调解委员会”5个村民自治组织,推行党务、村务、财务3个公开,实现村民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、自我监督。杨安镇一手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一手抓新时代文明实践,完善农村硬件设施,培育群众的文明习惯,外在环境不断改善,更深层次的现代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的倡导,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农民的审美情趣。
近年来,德州市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,着力破解制约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,以乡村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,为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。
人才振兴,锻造能战善战强队伍
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“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”,要求“强化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”。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实施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,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水平。
硕士来种田,在德州已不是什么稀罕事,平原鲁望“硕士夫妻”何石宝、徐幸夫妇就是其中之一。通过科学种田和探索“211”模式,何石宝这位“新农人”在2022年交出了麦季亩产819.17公斤,玉米季亩产867公斤的优秀答卷,获得了平原县的“粮王”的称号。现在,鲁望农业有9名硕士、20余名本科生组成了“新农人”队伍,他们像一粒粒种子,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,为粮食高产、增产提供技术支撑,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。
记者从负责乡村人才振兴专班牵头工作的德州市人社局了解到,乡村人才振兴专班成立以来,起草制定了《德州市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计划》,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县市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;制定《农民职称评审管理办法》,让农民有奔头、有认可;基层职称、直评直聘、农民职称三项改革实施后,先后有近万名基层人才享受到改革红利,超过1000名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获得农民职称。
德州充分挖掘机关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引才,公开招聘乡镇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、三支一扶人员超过2000人,2022年遴选“假日专家”262人,其中涉农、涉医、涉教等岗位80人,占总人数的31%。年均举办各类招聘活动超过150场,发布县乡基层岗位超过2万个。先后遴选九批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59人,其中涉农、涉医、涉教及县级以下一线岗位人选超过70%。牵头统筹专班成员单位每年组织实施乡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,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不少于2000人,培训女企业家、农村妇女等1000人次以上,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2万人次以上。实施科技人才“下乡进村”工程,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和农技推广队伍。选派200名优秀教师开展城乡教师交流,选派40余名优秀人才到乡镇卫生院担任“业务院长”。
同时,扎实推进乡村人才平台载体建设,积极培育省、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,完成第二批省级科技园区验收,建成一批省级“农科驿站”。不断壮大的人才队伍为农业插上智慧的“翅膀”。
文化振兴,绘就乡风文明新画卷
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德州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,农村党支部书记、“草根名嘴”、“百姓宣讲员”带头讲理论、讲民生、讲文明,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;持续推进移风易俗,重点围绕高价彩礼、人情攀比、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对移风易俗领域开展专项排查,倡导婚、丧、寿、节等新礼仪,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乡村要求的思想观念、精神面貌、文明风尚、行为规范;围绕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和黄河文化传承工程,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品牌、乡村文化非遗品牌,推出更多更好的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,打造培育一批手工艺制作村、传统民俗表演村;广泛开展“送文化下乡”“文化惠民办实事”等特色文化活动,切实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。
德州市级非遗麦秸画工艺传承人刘成峰,每年定期组织麦秸画工艺制作培训班;乐陵市郭家街道移动式宣讲“阵地”进农田、进校园、进企业;陵城区滋镇积极打造柳编产业链,培养编织能手300余人,帮助50余名贫困户稳定增收、顺利脱贫……以文化振兴激荡乡村振兴“一池春水”。德州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统领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、方式融入到推进乡村振兴各方面、诸环节,挖掘激活乡村文化资源,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。
生态振兴,摹画康养宜居新农村
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。今年植树节,德州开展了“每人能种三棵树,一个单位一片林”义务植树活动,在全市77个市直部门、单位积极响应单位庭院绿化的同时,县、乡、村林长积极组织实施全域村庄绿化,带图斑落任务、带位置抓考核,每周一通报,每周一调度,充分利用村庄沟渠路旁及闲散地开展绿化造林,形成了全民绿化、全域绿化的社会氛围。据悉,“每人能种三棵树,一个单位一片林”义务植树活动开展以来,全市累计栽植近10万株优良树种。
近年来,德州以打造生态环境优美、资源丰富、产业发展成熟和群众生活富足的生态宜居小城镇和小区为目标,持续推动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意识和个人卫生素质的提高,着力改善农村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。同时,构建经济、社会、环境联动的农业生态化、农村绿化建设、防灾减灾、生态旅游等措施,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去平原县王打卦镇康熙探花庄园赏花“打卡”、去乐陵市大孙乡生态采摘园享受舌尖上美味、去颐寿园观赏中国最大的古桑树群……德州市倾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集群,按照“一镇一品”“几镇一品”格局,以“旅游+产业”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,点燃乡村振兴引擎,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旺盛生命力,处处呈现“生产美、生活美、生态美”的现代化农村新面貌。
不仅如此,德州市创新开展“双镇百村”建设,设立“双镇百村”建设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,通过下准乡村振兴“关键棋”、扭住城乡融合“中枢轴”,激活了乡村振兴“新动能”。同时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,在全省率先开展“八清零一提升”行动。2022年,全市累计清理农村“三大堆”18万余处、残垣断壁近4万处,厕改规范提升25万户,清洁取暖改造13万户,老旧供水管网改造1.2万公里,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。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德州用道不尽的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”德州实践,汇聚成一幅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起点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